處理食材、處理剩飯,每天,成千上萬噸的餐廚垃圾從廚房、餐桌被遺棄進垃圾桶,經過回收分類,這些垃圾找到了自己的“家”——進入資源循環利用處理中心,實現真正的變廢為寶。那么,餐廚垃圾是如何實現這一華麗轉變的呢?為揭開廚余垃圾如何處理的神秘面紗,鳳凰網廣東走進東莞市東實新能源有限公司海心沙資源循環利用基地(下稱“海心沙基地”),了解廚余垃圾的變身之旅。
剩飯剩菜是怎樣變廢為寶的
每日清晨,數十輛廚余垃圾收集車從海心沙基地出發,按照設定好的路線,分散前往與東實新能源公司達成合作的14個鎮街、園區,工作至天色漆黑,這些車輛又回到海心沙基地,即使裝載著讓人聞而止步的廚余垃圾,它們依然干凈整潔,不散發一絲異味。
東莞市,常住人口超900萬,每日產生約13000噸垃圾,其中,廚余垃圾超過3000噸。海心沙基地廚余垃圾處理廠設計產能為每日處理廚余垃圾300噸、地溝油10噸。目前,海心沙基地每日能回收廚余垃圾約150噸,約為設備最大日負荷率的50%。
廚余垃圾到達海心沙基地進入廚余垃圾處理廠,過磅稱重后進入垃圾處理系統,經過四級分選工藝、提油和厭氧發酵后實現“變廢為寶”。據東實新能源公司餐廚事業部副經理舒春亮介紹,處理的第一步,是對進廠垃圾進行機械分揀,將廚余垃圾中的雜物如生活垃圾分選出來送往旁邊的麻涌環保熱電廠,用于焚燒發電,剩余廚余垃圾進入四級分選工藝。
廚余垃圾在破碎后,經歷粗大物分選系統、制漿分選系統、輕物質分選系統、細砂類分選系統,分離出殘渣與漿液,殘渣運至環保熱電廠用于焚燒發電;含油水較多的漿液需作進一步提取油脂處理,經過二級加熱、除砂除雜分選、臥式三相分離三個步驟,處理后的物質約有5%是油脂,幾乎可以全部轉化用于制作工業油脂;約8%為有機物質,是飼養黑水虻的高蛋白添加質,而黑水虻可用于飼養魚、蝦、蟹,或是風干制成動物飼料;剩余的有機廢水進入厭氧系統,廢水經過30天左右的厭氧發酵后產生沼氣,提純后變為天然氣,并入城市天然氣管網,重新造福東莞市民。
東實新能源總經理助理鄧勇軍告知鳳凰網廣東,以前設想的垃圾資源利用全循環,實現真正的“變廢為寶”,在海心沙基地上是可以完全做到的。
東莞距離“全循環”還有多遠
海心沙基地廚余垃圾處理廠是東莞市作為國家第四批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的首個項目,同時也是目前東莞規模最大的廚余垃圾處理廠。然而,垃圾分類和廚余垃圾收運處理屬于新興產業,市民認知和意識還不足,廚余垃圾處理廠距離滿負荷運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甚至能在收回的廚余垃圾里找到飯盒、瓶子和勺子”,鄧勇軍坦言。在收回來的150噸廚余垃圾中,還混雜著很大一部分的其余類型生活垃圾,如餐具、飲料瓶等,這些生活垃圾一旦篩選得不徹底,進入廚余垃圾處理設備,則會造成機器卡機,需要人工處理,不僅浪費效率,還會對生產線造成損壞。而造成這種分錯類別的“垃圾錯位”情況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垃圾分類宣傳力度不足,造成前端分得不徹底。
要解決這些“前端病癥”,最重要的還是相關部門加大垃圾分類的宣教力度和管理力度,加強對公眾的引導,在全社會形成垃圾分類的合力。目前,城管部門在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提升垃圾分類意識方面的宣傳工作上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要達到預期的效果,企業以及市民要在行動上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配合。在此,呼吁各位市民:“一定要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去。同時加大對相關企業、相關部門和產廢單位的監督,才可讓宣傳、教育、監督、執法融為一體,真正做好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是要實現資源充分利用、減少浪費、保護環境這一終極目標。東實新能源公司總經理熊彩虹介紹,目前,東實新能源公司正在建設信息管理系統,最終實現“誰產廢、誰付費”的方式,促成“少浪費、不浪費”的習慣。
據熊彩虹透露,未來東實新能源公司將在東莞市橫瀝鎮西環路側,毗鄰科偉環保熱電廠建設東莞市有機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中心,占地面積約150畝。一期建成后,可每天處理廚余垃圾600噸,地溝油120噸;二期建成后,可每天處理廚余垃圾400噸;結合目前海心沙基地每日可處理的300噸廚余垃圾,以及由東莞水務集團建設運營的東莞市區有機資源再生利用工程和東實新能源公司的所有新項目融合后,未來東莞的廚余垃圾將可實現全面回收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鳳凰網廣東發自東莞
策劃:程瑋堅
撰文:麥芷茵
攝影:王協宜
編輯:范開元
原文出處:鳳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