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眼前坑里有多少垃圾嗎?將近1.5萬噸!大家聞到有什么味道嗎?”市民環保開放日,在位于廣東東莞市麻涌鎮一座江心小島上的海心沙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宣教員豆豆老師向前來探秘的小學生們發問。這個每天處理海量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和工業固廢的“垃圾島”,水清植綠,鳥語花香,孩子們在花園式廠區內嬉戲…… 用地716畝、投資50多億元,將小小荒島打造為超級集約的垃圾循環利用“寶島”,對于正邁入萬億元GDP、千萬人口的“雙萬”城市的制造業名城東莞來說,這筆賬怎么算怎么劃算—— 1047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由此進入生活垃圾零填埋時代,將逐步擺脫“垃圾圍城”困擾;40多年因制造而崛起的“世界工廠”,從此有能力依靠自身解決危廢處理難題,更自信地邁向綠色發展;而島內三類垃圾協同處置、四類資源循環利用的獨特模式,更為粵港澳大灣區解決大城市發展面臨的固廢處置難題探索了新路。
藍天白云下的海心沙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垃圾圍城”將成歷史 猶如坐在巨大的抓娃娃機前,操作人員在垃圾倉外控制著抓斗,一爪抓起8噸垃圾,精準投入焚燒爐內……看不見火光,聽不見噪聲,這樣先進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在海心沙島有兩個,分別是2017年投入商運的麻涌環保熱電廠與今年投產的海心沙環保熱電廠。每一天,有3750噸生活垃圾在此焚燒,它們將以何種形態被利用呢? 人們首先好奇臭氣哪去了。“臭氣在這里可是一種能源,不能讓它泄漏出去浪費掉。”豆豆老師說。在垃圾卸料大廳,記者看見滿載而歸的垃圾車在一道道密閉門前等候卸貨。密封的垃圾倉內,負壓技術確保了臭氣不外溢。垃圾將在倉內發酵5天到7天,濾出水分以便充分燃燒發電;發酵產生的沼氣等臭氣,則由抽風系統抽進爐內助燃。
海心沙島上,處理干凈的垃圾滲濾液被用來打造景觀小池塘 “東莞制造業發達,城市生活水平高,生活垃圾熱值較高,一噸生活垃圾可發電500多千瓦時。”豆豆老師說。麻涌熱電廠運行4年,不僅破解了周邊水鄉“垃圾圍城”的困擾,還實現年發電量2億千瓦時,可滿足30萬城鎮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海心沙熱電廠年發電量則超過5億千瓦時。
藍天白云下的海心沙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垃圾滲濾液和焚燒產生的二噁英、爐渣又去哪了?豆豆老師舉起一瓶棕紅色“五年陳釀”垃圾水說:“看,垃圾水是無法自然分解變清的,但經廢水中心深度處理,能達到城市雜用水標準回收利用。”記者看到,島內清澈的景觀池塘及熱電廠的冷凝水,都由垃圾水“變身”而來。爐渣更是“寶貝”,經無害化處理被加工成環保磚,出現在各景區的散步道上。而讓人聞之色變的二噁英,“死穴”是不耐高溫,焚燒爐內850攝氏度的高溫足以將其“秒殺”。 投資近14億元、今年投產的海心沙環保熱電廠,對于東莞則有著特別的意義,它使東莞實現了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此前東莞每天約有上千噸生活垃圾得不到焚燒,只能埋入地下。這座廠處理規模達2250噸/天,一半產能用來燒陳腐垃圾,把過去的存量填埋場垃圾都挖出來燒掉,把寶貴的土地釋放出來。”海心沙環保熱電廠負責人、東實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趙海鵬說。 海心沙熱電廠投產數月,已燒掉4萬多噸陳腐垃圾。在寸土寸金的大灣區,這筆賬算起來格外激動人心。“挖完回填后又是一塊好土地,可以用來建公園、做工業用地。”趙海鵬笑道:“隨著垃圾分類深入人心,未來生活垃圾會越來越少。” 餐廚垃圾“吃干榨盡” 說起餐廚垃圾回收,廣東人會想起一個古老的職業“潲水佬”。如今,非法收運餐廚垃圾因帶來地溝油、人畜交叉傳染等風險已被禁止,但餐廚垃圾統一收運和集中處置系統尚未在全東莞建立。經估算,東莞每天產生餐廚垃圾約1500噸,過去主要混入一般生活垃圾或者被養殖戶收購。島上的麻涌餐廚垃圾處理廠是東莞作為國家第四批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的首個項目,填補了資源化處理的空白。 餐廚垃圾如何開啟神奇“旅行”?在餐廚項目車間,只見封閉式運轉的管道、設備,不見垃圾蹤影。項目負責人、東實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助理鄧勇軍說:“我們為麥當勞、海底撈等1200多家餐飲企業及單位食堂提供服務,每天能處理餐廚垃圾300噸、地溝油10噸。垃圾經一道道工序被粉碎、分離、蒸煮、提純,渣、水、油各自去到不同的地方變為資源。”
海心沙基地麻涌餐廚垃圾處理廠內的處理裝置 餐廚垃圾都是寶,最有價值的產出是天然氣和工業油脂。“沼氣提純變成天然氣,每天可產生1萬多立方米,并入城市天然氣管網送到千家萬戶;地溝油提純后轉化為生物柴油,可作為航空燃料及化工原料等。”鄧勇軍說,為實現高值化利用,基地正探索黑水虻養殖業務。“黑水虻一天能吃掉大量殘渣沼液,養大后可作為大閘蟹、龍蝦等高質水產的飼料。”
麻涌環保熱電廠的中央控制大廳 東莞的餐廚垃圾處理采用集中式與分散式相結合的方式,32個鎮街都建立了分散式處理點,但臭氣、殘渣、污水一直是終端處理的難題,不過在海心沙島能做到全資源循環利用。“臭氣輸送到熱電廠助燃,殘渣也送去熱電廠燃燒發電,污水經處理在島上回用。”鄧勇軍說。
麻涌環保熱電廠內巨大的垃圾坑 如今,基地的餐廚垃圾智慧收運系統已在東莞17個鎮街順暢運行。記者在監控平臺看到,50輛配置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垃圾車正奔忙于各收運點,專用桶內的垃圾被自動倒入車內。“智慧系統不僅節約了成本,可視化收運方式也讓老百姓對每個環節一目了然,更加放心。”他說。
海心沙島上的垃圾處理設施 危廢處置也是營商環境 東莞是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手機一拆開,大部分是含有害成分的危險廢物。電池、線路板、藍光玻璃……都必須得到專業處理。”來到綠色工業服務項目,項目負責人、東實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助理顧四海告訴記者,東莞做“世界工廠”多年,一直依靠外市處理大量工業危廢,2019年投資19億元建設該項目,正是為了補齊危險廢物處置短板。 記者在綠色工業服務項目看到,焚燒處理中心、表面廢物回收中心以及廢礦物油、廢水、廢線路板處理中心等先進的處理單元一應俱全。“這里可處置東莞全部27大類危險廢物中的26類,年處理能力達31.61萬噸。”顧四海說。
海心沙島上,東實循環經濟教育基地的豆豆老師向小朋友展示放置5年的垃圾滲濾液 擁有19萬工業企業、致力于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的東莞,在依靠自身解決飛速增長的工業危廢上并無退路。數據顯示,2017年東莞企業產生危廢23.57萬噸。而到2020年,東莞市危廢總量約61.9萬噸,處置缺口約40.6萬噸。“依賴外市處理會面臨沿途泄漏、偷倒的巨大風險,就地處理才是完美的方案。”顧四海說。
海心沙環保熱電廠內巨大的垃圾坑 環保約束日益嚴苛,危廢處置能力已成為重要的營商環境。“比如手機企業要投建新項目,一定會考慮危廢處置的成本。垃圾沒地方去,工廠、市場都會受限。”他說,基地如今已為許多企業提供危廢處置、運輸、貯存、綜合利用、環境監測和技術咨詢一體化服務。 比起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利用價值更高,有了先進的處理設施,就能從中淘到寶。“如東莞電子產業發達,大的電子廠一年電鍍污泥達上萬噸,可提煉出銅、鎳金屬進行資源化利用;又如東莞汽車保有量達350萬輛,4S店的廢機油可再造成潤滑油回到市場。”他介紹,在全島水、電、蒸汽、天然氣四類資源的循環中,該項目也成為重要一環:其廢水變為熱電廠的循環冷卻水;熱電廠的電能又供該項目運轉,產生的蒸汽則供工業廢水車間蒸發使用……
海心沙基地綠色工業服務項目的焚燒車間控制室
“危廢的資源化是大勢所趨,目前利用率還比較低。”顧四海告訴記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廢資源化”重點專項“粵港澳大灣區特大城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集成示范”項目日前已在基地啟動,新科技將大力推動固廢高值化利用,為“灣區制造”構筑綠色底色。 海心沙島給我們更多啟示 鄭 楊 我國是世界上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全國每年新增固體廢物100多億噸,歷史堆存總量高達600億噸到700億噸。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無廢城市”,正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追求。 相比大氣和水治理,地方對固廢處置的重視及相關行業的大發展,僅僅是近幾年的事。但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廣生態文明理念的空前力度下,固廢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進展迅速,技術和市場都初現井噴態勢。2020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3.7億噸,比4年前增加約30%,同時實現了固體廢物進口清零的目標。 當然,數十年積下的“老賬”不可能一朝解決。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滯后、工業園區環保水平低、危廢處置利用問題多發等高頻問題,無一不是擺在城市面前亟待破解的難題。 在東莞,生活垃圾占比變小,工業固廢、危廢大幅增加成為鮮明態勢,這正是城市對資源循環利用的追求深入人心的結果。生活垃圾比例為何變???因為家庭分類意識強了,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向爺爺奶奶科普垃圾分類知識。工業危廢為何多了?不僅因為企業規模大了、訂單多了,更因為連小企業也深植環保意識,大量危廢不再被混入生活垃圾,乃至偷排偷倒了。 從垃圾圍繞的荒島,再到今天重現嶺南水鄉風情的資源循環利用“寶島”……“世界工廠”腹地的海心沙島,用短短數年的變遷詮釋了“兩山論”,更成為“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的生態文明理念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生動實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能否共贏?工業文明如何向生態文明轉型?一個個“海心沙島”的實踐,讓答案越來越清晰。 東莞通過海心沙基地的打造做出了有益嘗試:一方面填補了環?;A設施短板、完善了環保產業鏈;另一方面通過與中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針對地方特色產業的環保技術創新,推動固廢低成本、高值化利用。更具意義的是,把過去“閑人免進”的垃圾處理設施打造為開放的“城市花園”,針對學生、企業、專業人士等人群精心設計教育課程,帶動越來越多老百姓和企業接受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發展方式。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目前,東莞等不少城市都信心十足地制定了“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期待通過更多城市的探索,讓固廢處理的相關制度、技術、市場及精細化管理體系早日健全起來,為城市的綠色發展開辟新路。 |